一、生成之基:自覺增強課程思政育人意識
(一)增強課程思政育人價值認知
課程思政在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作用重大、意義深遠。從學生成長經曆角度看,一般而言,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後教育階段,是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系統文化知識學習的最後階段,也是大學生的思想、道德、人格逐步成熟定型階段。這一階段的價值觀培育、品性修煉極為重要,為大學生今後人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從人才培養目标角度看,高校人才培養目标體系包括價值塑造、知識傳授、能力培養三個要素,彼此之間雖然是融會貫通、相輔相成,但其中的價值塑造是關乎立德樹人的第一要務,居于人才培養目标之首。時代賦予了專業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重任,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傳播思想、傳播知識,更要塑造靈魂、塑造品性,實現育才與育人的有機融合,真正擔負起培育時代新人的使命。
(二)增強課程思政育人實踐自覺
課程思政育人的核心要義是解決學生的價值觀念、理想信念問題,關乎學生的靈魂建設和思想建設。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育人的主體,應主動踐行課程思政的新理念,認真履行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,充分認識到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育人的潛在功能,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自覺性和使命感。專業課教師要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,具體在課程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傳授學生知識、培養學生能力,更要注重塑造學生價值觀念、道德品行,賦予專業課程更鮮活的生命和更深邃的思想,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。
二、生成之源:努力提高課程思政育人能力
(一)提升思政理論素養
專業課教師既要具有深厚的學識水平、紮實的專業知識,還應了解和掌握課程思政的基本原理,善于正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。鑒于此,要引導專業課教師加強理論學習,夯實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。筆者認為,提升專業課教師思政理論素養的基本路徑在于:一是開展課程思政育人專題培訓,邀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專家、學者,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當前社會的熱點、難點問題,保證課程思政育人的正确方向,幫助專業課教師深入理解形勢與政策,掌握國情與民意,使其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。二是開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對互助活動,專業課教師要主動向思政課教師尋求思政理論指導與幫助,思政課教師也要借鑒專業課素材,充實和豐富思政教育内容,共同研究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标、内容和方法,做到互學互鑒、互融互通、互相促進、相得益彰,有效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。三是搭建課程思政育人交流平台,通過教學沙龍、教學研讨、教學觀摩等形式,讓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經常性地開展互動交流,分享課程思政育人之經驗,反思課程思政育人之不足,促進師師之間、課程之間“同向同行,協同育人”。四是舉辦課程思政育人教學基本功大賽和示範課程評選活動,堅持以賽促學、以賽促教,堅持抓典型、樹标杆,大力表彰一批課程思政育人的優秀教學團隊和個人,積極做好課程思政育人的交流和推廣工作,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輻射作用,從而實現以個體帶整體、以局部帶全域。
(二)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組織能力
課程思政育人需要專業課教師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中,滲透于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。一是在教學内容上,專業課教師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,遵循課堂教學規律,認真用好教材,精心設計教學内容,從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,找準切入點,發掘并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,使其與專業知識内容交織交融、相輔相成,增強教學内容的密度、深度與鮮活度,讓教學内容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鮮明品格,彰顯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潤物無聲的效果。二是在教學形式上,專業課教師要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,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,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興趣愛好,關注學生的内心訴求,根據不同課程知識特點,以育人實效生成為導向,實施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,選擇較為适合的教學形式,嘗試運用探究式、啟發式、案例式、混合式、體驗式等教學形式,順勢而為、靈活呈現,将思政内容融入專業課教學,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中體會課程思政的無窮魅力與價值。三是在教學效果上,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“共振”效應,應該成為每位專業課教師課程教學追求的目标。專業課程教學如果僅僅浮在講授課程知識、技術技能層面,而未能升華至學生的理想信念的樹立、價值觀念的塑造、家國情懷的培育、道德品質的錘煉等精神品格層面,也就沒有真正體現出育人的效度。課程思政育人最理想的教學效果,應是講出高度震撼人、講出深度吸引人、講出溫度感染人。
(三)提升自身人格魅力
專業課教師的理想信念、思想境界、人格魅力,往往也影響着育人實效的生成。因此,專業課教師要不斷強化自身的道德修養,提升自身的師德自覺和精神品相,堅持強師德、正師風、樹師表,自覺規範從教的職業操守,做到靜心施教、潛心育人,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;要有關心關愛學生的深厚情懷,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差異性,傾聽學生成長中的煩惱,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和實際困難,不單純做知識傳授的“經師”,更要争做價值引領的“人師”;要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,拓寬知識領域,豐富學識水平,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;要借助自身的經曆、體驗、情感開展課程思政教學,努力把人格化的要素嵌入到教學活動中。
三、生成之要:深度挖掘課程思政育人元素
(一)善于挖掘顯性思政元素
所謂顯性思政元素,意指專業知識本身就有着明顯的政治觀點、價值傾向等思政元素。換言之,思政元素本身就是專業教育的組成部分,不是外在附加、粘貼的,而是專業知識體系内蘊、内生的;不需要通過專業課教師的深度挖掘,僅需要教師稍作挖掘、簡單提煉後,就可直接嵌入專業課程教學之中。如在“公共政策學”這門專業課程教學中,授課教師充分利用專業知識本身的政治特點、價值傾向等思政資源,将其适時融入專業教學中,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法律觀念的認知,學會正确運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,更為重要的是,讓學生進一步認清“中國之治”無與倫比的優越性,從而較好地實現專業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、憲法法治意識的教育。
(二)善于挖掘隐性思政元素
所謂隐性思政元素,意指思政元素不是直接顯露在專業課程内容之中。也就是說,專業知識本身不具有包含思想價值和精神内涵的元素,思政元素是蘊含在專業知識點的背後,隐含在各種科學理論的深處;思政元素不是從本課程中自然凸顯的,而是需要專業課教師主動去開掘、拓展,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整合、分類、轉化,使得通過加工提煉後的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體系相契合,進而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之中。例如,淮陰師範學院物理與電子電氣工程學院開設的“大學物理”課程,授課教師不是停留在講解分析學科基本原理的層面,而是注重挖掘梳理知識教育與品德教育的關聯點。在對物理學家潛心研究問題的追溯中,闡述科學思想、科學精神的豐富内涵,以及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,并從學科内在邏輯出發,緊緊依托物理現象的分析和物理規律的歸納總結,融思政元素于無形,适時将科學态度、探索精神、創新方法、堅毅品格等傳遞給學生,引發學生産生思想共鳴。
四、生成之道:實現課程思政育人方式融合
(一)創新課堂教學方法
專業課教師要摸清學生的思想困惑、實際需求,創新學生的思維方式、學習方式,由填鴨式的教學變為體驗式的教學,由集體性的“漫灌”變為有針對性的“滴灌”;結合專業特點、課程特色、具體教學情境,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,激起學生的共鳴,使課程思政育人既适度适時、水到渠成,又貼切自然、不着痕迹。為了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,提高課程思政的生活性、情感性和形象性,打造更多的課程思政“金課”,專業課教師可探索運用案例分析法、專題研讨法、情境教學法、角色扮演法、榜樣示範法、現場觀摩法等多元教學方法,從而保證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生成。當然,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孤立的,有時是相互聯系的,專業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共性與個性的兼容、規範性與靈活性的統一。
(二)轉換課堂話語體系
專業課教師要根據“00後”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心理特征,結合育人目标,切實轉換課堂話語體系,優化話語能力,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汲取話語養料,将抽象性、專業性的話語轉化為生活性、實踐性的話語,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用學生喜歡的話語進行交流,以鮮活生動的話語诠釋真善美的科學内涵。尤其是在當今新媒體時代,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日常學習、生活的影響基本實現了全覆蓋,專業課教師必須主動适應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特點,潛心研究網絡傳播客觀規律,要注重觀察和運用網絡話語,更好地走進學生的生活情境和話語體系。
(三)拓展課堂實踐場域
課程思政育人應把“思政小課堂”與“社會大課堂”結合起來,把專業理論與生産實踐結合起來,實現從書本育人走向生活育人、從課堂育人走向開放育人,最終實現知行合一。專業課教師要依托于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,有計劃、分步驟地組織帶領學生深入農村、企業、社區、紅色教育基地,開展社會調查、志願服務、創新創業、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,把課程思政育人踐行于鄉村振興的第一線,融入到改革、建設的最前沿。真正通過社會實踐,促進學思結合、知行統一,引導學生思考現實問題、了解群衆關切、關注社會熱點,最終實現課程思政育人效力的内源性生成。
作者:陳中/王蕊 淮陰工學院 副教授/教師 文章來源:節選自《教育理論與實踐》2022年第12期